您的瀏覽器不支 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JavaScript狀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f the webpage function is not working properly, please open the browser JavaScript status.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全文檢索:
全文檢索
回首頁
網站導覽
官方網站
常見問題
客服信箱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中文
ENG
展開或關閉主選單
全文檢索:
搜尋
遊憩資訊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環教課程
解說導覽
無障礙旅遊
即時影像
山林之旅
悠閒散步
輕裝健行
登山越嶺
自然觀察
季節賞花
特色地質
生物多樣
水境風情
海天一線
濕地樂園
優游溪湖
絕美瀑布
自然人文
環境保育
人文歷史
地方部落
多元探索
主題文章
遊憩景點
山林步道
生態櫥窗
重要濕地
海岸永續
影片推薦
各類出版
線上季刊
國家公園學報
成果報告
書籍出版品
影音出版品
著作權聲明
出版品購買資訊
企業合作
國家公園的價值
永續藍圖
SDGs與企業關聯性
具指標性物種保育復育計畫
北回歸線永續行動
成功媒合專案
待媒合專案
聯絡方式
回首頁
網站導覽
官方網站
常見問題
客服信箱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中文
ENG
全文檢索
搜尋
關閉搜尋
:::
首頁
多元探索
生態櫥窗
東沙蕈珊瑚
東沙蕈珊瑚
20090119_conservation_01
東沙蕈珊瑚
Fungia taiwanensis
科名:
蕈珊瑚科 (Fungiidae)
形態特徵:
蕈珊瑚屬於石珊瑚目中的蕈珊瑚亞目 (Fungiina),蕈珊瑚科 (Family Fungiidae),蕈珊瑚外型常呈圓盤狀或是長條形,而在個體中央均有略微突出,整體看來猶如蘑菇的傘頂部份,而被取名為蕈珊瑚,而西方人則因它像蘑菇取名為 mushroom coral,另因蕈珊瑚頂部一片片的隔板猶如刀鋒般銳利,也有被稱為 razor coral (刀片珊瑚)。蕈珊瑚大多以單體的型式存活,一株珊瑚就是一隻珊瑚蟲,並且會不斷長大,它的頭冠部份大到一個程度後,會自行斷裂成為可以自由移動的成體,開始尋找合適的棲息地。而原來個體剩下來的部分會再長出新的傘頂,傘頂長大後又會進行斷裂生殖,再產生新的游離個體。
棲所生態:
蕈珊瑚通常生長在珊瑚碎屑或沙質的基底上,它不像其他種珊瑚固定在堅硬岩石上,而是會游離走動的。蕈珊瑚可以將海水導入體內使身體膨脹,再隨波浪的沖擊,四處滾動,有時也可以經由自身的觸手,以推動身體的方式,小步小步地向前移動,所以被人們戲稱為『會走路的珊瑚』。一般而言,個體小的蕈珊瑚會在晚間吸水膨脹自己的身體,隨波浪四處移動,一天通常可移動 6 公分之多,但這種移動能力會隨著年齡的成長,個體體盤變大而逐漸減弱。
地理分布:
蕈珊瑚在台灣墾丁、蘭嶼、綠島、澎湖以及東北角海域,都可發現蹤跡,但因水質、環境及與其他種類珊瑚、生物(如海葵、藻類、海綿等)間生存競爭的種種因素,在數量上並不多。然而在東沙內環礁海域,因為原先的珊瑚群聚白化死亡,意外的營造出蕈珊瑚的生活樂園,在缺少競爭的情形下,蕈珊瑚族群繁衍成東沙內環礁的一大特色。東沙蕈珊瑚的產生到底是環境變遷下的結果,抑或是扮演著珊瑚死亡復原這個演替過程的先驅者角色,很值得繼續觀察研究,在這全球珊瑚礁生態備受威脅的時候,或許會提供許多有意義的訊息。
保育現況:
東沙環礁是一個直徑約 25 公里的圓形環礁,面積廣達 5 萬公頃,這片由珊瑚礁台所包圍的內環礁海域原本生長茂密的各種軸孔珊瑚,卻因 1998 年聖嬰現象海水暖化的影響而大規模的白化死亡,整體的珊瑚覆蓋率從原先近乎百分之百降到僅約 10~20%。10 年過去了,內環礁珊瑚恢復有限,不過生命的繁衍並不會就這樣沈寂下來,在原先死亡軸孔珊瑚的碎屑殘骸及沙地上,竟長出一棵棵類似香菇頭的蕈珊瑚,大的個體可達 10 餘公分,這些大大小小的蕈珊瑚數量驚人,在蕈珊瑚密度高的區域,估計每平方公里可達數萬棵,這是東沙內環礁海域繼珊瑚大白化事件後另人振奮的一大發現。
東沙蕈珊瑚
海洋
造礁珊瑚
群體
回列表
放大字體
預設字體大小
縮小字體
分享頁面
列印頁面
分享到FB
分享到X
分享到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