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091021_conservation_02
鱟 Tachypleus tridentatus- 科名:
- 鱟科 Limulidae
- 別名:
- 「馬蹄蟹」、「鴛鴦魚」、「鋼盔魚」
- 形態特徵:
- 鱟是一種海洋底棲性無脊椎動物,屬節肢動物門,肢口綱,劍尾目。鱟的祖先在古生代泥盆紀就已經出現於地球上,其形態至今並無多大的改變,因此有「活化石」之稱。
- 生物習性:
- 金門地區成對的成鱟於4-5月,初一或十五的大潮時,上岸至高潮線附近掘沙產卵,行體外受精。每窩平均100~630顆卵。胚胎孵化前在卵內會脫殼2次,在自然環境中,中國鱟的受精卵約經5至6週後孵化為一齡稚鱟,之後在高潮線附近的潮間帶生長發育,再脫殼成為二齡幼生。
- 成鱟主要為肉食性,吃食環節、軟體動物等,有時也吃食底藻。而稚鱟直到脫殼為二齡稚鱟後才開始攝取潮間帶二枚貝與多毛類等為食。
- 棲地分布:
- 金門的水頭、後豐港、浯江溪口、慈湖外海、古寧頭、嚨口、雞髻頭都有分佈。
- 保育現況:
- 鱟存活在地球上已有3億年了,近年數量大減,是極需受到保育的動物。台灣西部沿海原有許多中國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棲息,但是近年來由於環境污染及棲地破壞日益嚴重,鱟在台灣本島幾乎已經絕跡,而稚鱟在金門地區也有日漸減少的趨勢。
- 根據陳章波(1999)在「推動海濱棲地保育之策略─以金門地區鱟為例」研究中提到,過去日本已將鱟列入瀕危動物名單,中國大陸列入「名貴珍稀水生動物」,我國目前於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之討論階段,為了減少鱟的逐漸消逝,政府推動的保育要領有四項:(1)產卵期不得捕捉成鱟(2)設保護區(3)增列鱟為保育類動物(4)大量培育鱟苗以為放流之用。
- 未來希望藉由政府與民眾一同努力推動鱟的棲地保育,以期不受人為因素干擾,永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