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獼猴是日行性動物,夜伏晝出,天剛亮便開始活動,太陽下山前則會尋找睡覺地點,或是回到固定過夜的地方準備休息。牠們是群居性動物,過著結構穩定的社會生活,一群猴子大多有 20 - 30 隻個體,有的較大的猴群則能多到 60 - 70 隻。
臺灣獼猴群體是母系社會,猴群多由具血緣關係的母猴與獲得母猴認可的公猴所組成。猴群中位階最高的成年雄性個體(Alpha male),常稱為「核心雄猴」,民間俗稱「猴王」,牠有資源優先使用權。母猴在群內是有位階差異的,緊密構成穩定之社會結構,牠們生活於具有明確階級制度的母系社會中,女兒會「繼承」母親的位階,但位階低於媽媽,而妹妹的位階會比姊姊來得高。母猴終生都留在群內,公猴長大後會移出,變成「孤猴」,有些孤猴會常在猴群附近活動。有的公猴可能沒有加入猴群,有的則會進入猴群,成為群內公猴。
臺灣獼猴為雜食性,以果實為主要食物來源。牠們的食性極廣,除了已記錄到取食的植物種類超過 300 種,植物的各部位從種子、果實、花、葉子、莖條、嫩芽,樹皮、根乃至蟲蠳都是獼猴會吃的東西。他們的菜單上也有各種昆蟲、蜘蛛、鳥蛋,甚至是青蛙與蜥蜴,只要是抓得到的小動物,臺灣獼猴都會放進嘴裡吃。而且也有研究觀察到他們可能為了攝取礦物質和少量營養素,也有吃土的紀錄。
臺灣獼猴大概在 4 到 5 歲之間達到性成熟,可以開始繁衍下一代。繁殖期有季節性,每年從入秋後大概從 10 月起到隔年的 2 月是交配時期。發情交配時期猴群中位階最高的成年雄猴(Alpha male)為維護牠的交配權,忙於對雌猴求歡時也會對周圍環境更警戒。母猴的懷孕期為 5 個半月,一年生一胎,每年的 4 到 6 月間是主要的嬰猴出生季節。
臺灣獼猴從低海拔的森林一直到 3,000 多公尺的溫帶高山森林都有出沒的蹤跡,但主要分布在海拔 500 公尺到 1,500 公尺的森林內。大部分臺灣獼猴生活在跟人類沒有機會接觸的區域,但仍有部份族群的生存範圍與人類有所重疊,讓臺灣獼猴與人類之間發展出了餵食及搶食的互動模式。
壽山的臺灣獼猴由於長期被餵食,對於人類已幾乎沒有戒心,會自動接近尋找人類的食物,容易在搶奪的過程,造成遊客害怕,甚而引發敵對衝突或導致受傷。
近年來經由教育宣導,民眾餵食的情況已顯著減少許多。然而仍未能完全阻絕餵食的現象,人猴衝突的情況也時有所聞,因此需要管理單位以及民眾的持續努力,形成共識,對獼猴「不餵食、不接觸、不挑釁」,逐漸導正此區域內臺灣獼猴與人類的關係,以達到和諧共存,永續經營獼猴資源。